Vogue有意識/ 日本海底火山爆發,火山浮岩佔據台灣海岸的影響你不得不知

日本去年爆發的火山灰發生在海底,而它帶來的效應和汙染,已經在台灣海域中看見,更是近期全台灣都要密切注意的環境議題
OLYMPUS DIGITAL CAMERA
Hiroyuki Uchiyama

Text by Christine Lee, Image Courtesy of Getty 

還記得2010年,冰島火山大爆發,大量火山灰籠罩歐陸上空,也影響了全球航空與氣候嗎?在去年底,同樣的自然災害也發生在離台灣不遠的日本,只是這次發生在海底。而它即將帶來什麼效應,恐怕是近期全台灣都要密切注意的環境議題。

這次Vogue一月號封面到新北市石門的麟山鼻海域拍攝大頁面,便切身感受這來自去年八月日本小笠原海底火山「福德岡之場」爆發而引發的蝴蝶效應。只見海面漂滿灰色大小不一的石礫,是過去幾十年從未出現過的景象,但因為季風和洋流帶動的關係,此刻這些浮石已經形成龐大灰影,佔據全台各個港口和海岸線。

Cloud of volcanic ash from Sakurajima, Kagoshima, Japanmoodboard

海底浮石就是多孔隙的火山碎屑,其形成來自當海底火山爆發後,岩漿遇到海水迅速冷卻,內部形成許多氣孔,加上成分以較輕的二氧化矽為主,自然而然可以漂在水上。這些浮石不具毒性,小如砂礫,大如網球,浩浩蕩蕩先到了九州、沖繩,並在十一月底往南來到台灣。如今北起新北、基隆,一路到花東中彰雲嘉屏,甚至綠島、蘭嶼都可以見到這些浮石的足跡。

這些浮石影響範圍之大,從漁民生計到海岸景觀與岩礁生物都受到影響。它會阻塞漁船的冷卻水管,造成船葉損傷,基隆地區許多漁船因此無法出海,而在宜蘭壯圍沿海的定置魚網,漁民飽受鰻苗大量死亡之害。

OLYMPUS DIGITAL CAMERAHiroyuki Uchiyama

上述是火山浮石對民生經濟的影響,至於環境生態方面,沖繩地區已發現死亡的綠蠵龜肚裡有大量小浮石,不排除被海洋生物誤食過多而導致死亡。而在墾丁風吹砂海岸區,志工發現浮石已大量入侵潮間帶,全面覆蓋了藻、螺、蟹類的生活空間;海浪與浮石強力拍打海岸,也可能侵蝕珊瑚礁地形。
因為這樣的現象是百年來頭一遭,海洋委員會目前已針對此現象進行探測與浮石流向預報,而民間也多以自發性的清除為因應之道,只是火山浮石仍源源不絕湧向沿海地區,人力清除頗像愚公移山一樣進展有限。

VELINGRAD, BULGARIA - FEBRUARY 5: Garbage litters the banks of the Chepinska river as water reflects members of a local fishermen's association Kostadin Paparkov, (L) and Mihail Marinovski walking past on February 5, 2021 in Velingrad, Bulgaria. The Bulgarian authorities regulation of air, land and water waste has come under scrutiny. In late 2020,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launched a procedure against Bulgaria for breaches in air pollution, citing failure to comply with limit values. (Photo by Hristo Rusev/Getty Images)Hristo Rusev

往好處想,它是自然的產物而非人為塑膠垃圾,也許可視為環境生態的必經的週期災變。而這些火山浮石若能善加利用,未來作為建材、庭園造景(或去腳皮的美容小物)都是非常實用與有益的材料。而台灣周圍也有許多活躍的海底火山,可以順道讓我們學上一課關於火山浮石的因應措施,讓我們把盯在微小如Covid病毒足足兩年的目光,移到更廣闊的海洋之上。